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一一四學年度特殊教育數位教材觀摩分享會,一日在河濱國小舉行;此次二十五件獲獎優秀作品是來自高雄市舉行的特殊教育數位教材徵集比賽中脫穎而出,結合AI等科技產出的數位教材,藉由邀請全國特教教育教師觀摩,無私分享回饋於全國特殊教育學生。
二十五件獲選作品,其中特優作品「數學領域─直直相扣的角」作者四維國小洪贊勛、林靜宜老師說,在國小數學課程中,「角」的概念橫跨二至六年級,於三年級開始正式介紹角的要素。但看似簡單、直觀的內容,對於特殊需求學生來說,往往會因概念抽象與經驗不足而產生理解困難。故運用Lumio等教學軟體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透過大量實體、虛擬的操作,引導學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與大小比較。
活動除了以扣條操作與圖卡辨識使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外,也安排學生分組於教室中尋找生活中的「角」進行拍照記錄,並回到平台進行要素配對,達到圖像思考、合作學習與概念統整的目標。接著,運用「小精靈吃東西」的情境故事,將角的大小轉換為「嘴巴張開的程度」,幫助學生以生活經驗連結抽象數學概念,提升特教生理解與記憶的維持。
另一件優等作品「語文領域─康軒二上語詞」的博愛國小黃薇蓉老師,數位教材的魅力在於「客製化」,能為特殊需求學生搭建「學習鷹架」,讓他們在即時回饋中,擁抱成就體驗,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是教育最美好的樣貌。
教育局專門委員張紋誠說,高雄市特殊教育科及特殊教育輔導團亦於一一三年度與高雄市數位學習辦公室合作,推動「高雄市特殊教育數位學習實驗教師計畫」,藉由提供特殊教育教師平板載具的方式、辦理相關研習以及定期舉辦回流會議等方式,協助計畫教師發展數位化教材。
獲選的優質數位教材,不僅強化了特殊教育的教學深度,更成為促進普通班學生、特教生的融合,也就是「普特合作」的重要橋樑;特殊教育教材「客製化」與「多元呈現」的特性,讓普通班教師能更直觀、有效地運用特教專業設計的資源,輕鬆地在普通班級實施差異化教學,確保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一般教育環境中獲得最適切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