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兩大造船集團“南北船”合併宣告達成,同時成為全球最大上市船企。
消息指出,大陸中船“南北船”合併歷時一年。合併後的中船集團資產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躍升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上市造船龍頭。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與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重工)發佈公告稱,中國重工A股股票今(五)日終止上市,中國重工換股股東持有的中國重工股票將按照換股比例轉換為中國船舶為本次換股吸收合併所發行的A股股票。
公告指出,中國船舶擬通過向中國重工全體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中國船舶為吸收合併方,中國重工為被吸收合併方。本次交易於今( 2025)年七月中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出具的《關於同意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併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註冊的批復》。根據相關規定,中國重工於上(八)月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股票主動終止上市的申請,並收到上交所出具的《關於受理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主動終止上市申請的通知》。中國重工收到上交所出具的自律監管決定書《關於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上交所決定對中國重工A股股票予以終止上市,中國重工A股股票於2025年九月五日終止上市。
據瞭解,去(2024)年九月,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共同發佈重組交易預案,金額高達1151.50億元。本次重組交易是截至目前A股資本市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重組專案,也是截至目前全球船舶行業交易金額最大的企業合併案例。本次交易的換股比例為1:0.1339,即每一股中國重工股票可以換得0.1339股中國船舶股票。合併完成後,中國重工將終止上市並註銷法人資格,中國船舶將承繼及承接中國重工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中國船舶作為存續公司,總資產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年收入規模突破1300億元,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業務最完備的上市造船巨頭。
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均為中國船舶集團核心軍民品主業上市公司,其中中國船舶聚焦船舶海工裝備和海洋科技應用領域,主要業務包括造船業務(軍、民)、修船業務、海洋工程及機電設備等,主要產品為軍用艦船、集裝箱船、散貨船、液化氣船、大型郵輪、軍輔船、特種艦船、海工輔助船及其他機電設備等。業務主體為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廣船國際四家子公司,係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中國重工主要從事艦船研發設計製造業務,涵蓋海洋防務及海洋開發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深海裝備及艦船修理改裝、艦船配套及機電裝備、策略新興產業及其他;主要產品包括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科考裝備和海洋開發裝備等。旗下擁有大連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國際知名的現代化造船企業。
依據雙方財報,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業績均呈現大幅增長,其中中國船舶上半年營業收入403.2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96%,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營業收入386.69億元增長12.26%;利潤總額35.18億元增長129.5%;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29.46 億元增長108.5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28.91億元亦增長141.23%。
上半年中國船舶共承接民品船舶訂單59艘/543.98萬載重噸/489.05億元,修船業務承接130艘/11.17億元,海工裝備承接2艘/41萬載重噸/29.56億元,應用產業承接合同金額15.69億元。新接船舶訂單中,中高端船舶佔比超過90%,綠色船舶占比超過50%。截至2025年六月卅日,中國船舶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333艘/2649.11萬載重噸/2334.87億元;修船訂單74艘/7.66億元,海工裝備合同訂單金額36.99億元,應用產業合同訂單金額 21.1 億元。
中國重工上半年營業收入326.21億元增長47.5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45億元增長227.0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14.73億元增長231.91%。上半年中國重工新接及生效民船訂單共47艘838.26萬載重噸163.67萬修正總噸但下滑28.18%,新接訂單排期至2029年。新接訂單中綠色船型佔比達35.19%,主建船型佔比、批量訂單占比雙超90%。截至2025年六月底,中國重工手持訂單229艘3493.92萬載重噸,以載重噸計較去年底增長15.3%。手持訂單中,綠色船型、中高端船型佔比持續提升。
據克拉克森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量共計4690.12萬載重噸,中國大陸船廠新接訂單量2632.21萬載重噸;截至六月底全球手持訂單38742.09萬載重噸,大陸船廠手持訂單量26065.萬載重噸。以載重噸計,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上半年共拿下全球29%的新船訂單,佔大陸船廠逾半(52%)接單量,手持訂單合計佔世界總量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