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有三百零二年歷史的台中市梧棲區大庄浩天宮「大庄媽」每年遶境,數萬信徒參與,今年七天六夜百年古香路徒步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圓滿完成。浩天宮「大庄媽」,源於清朝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一直以來就是海線大肚中保五十三庄(遍及目前的梧棲、沙鹿、龍井、大肚及清水等地)的信仰中心,與大甲鎮瀾宮、彰化南瑤宮並列為中部三大進香廟宇。浩天宮的信仰形成、北港進香儀式的社會功能、文物保存與「廟中廟」重建的文化象徵。
浩天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經綻指出,浩天宮不僅是宗教信仰中心,更是地方文化記憶、社會凝聚與文化再生的重要載體。其宗教活動與文化治理實踐,體現民間信仰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延續精神、創造文化永續,成為中部沿海地區的重要宗教中心。
隨著時代演進,浩天宮的宗教功能逐漸延伸至文化層面,不僅承載信仰,更成為地方記憶、族群身分與社會互動的象徵。其發展過程反映出臺灣民間信仰面對現代化挑戰時的調適能力。
王經綻表示,浩天宮建於雍正元年,為廣東籍移民在陳厝庄所創,初為家祠性質。隨著大肚中堡地區開墾進展,信眾日增,遂於乾隆年間擴建為庄廟。不僅為保境安民之象徵,更為移民社會整合的重要力量。透過祭祀、分香與五營制度,浩天宮成為「五十三庄」的信仰核心,聯結區域村庄,形成宗教與社會秩序的雙重結構。
王經綻說,浩天宮赴北港朝天宮進香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最初以徒步進香為主,沿途各庄接駕,形成跨庄際的宗教路線網絡。日治時期因交通便利而改乘火車;戰後以遊覽車為主;二0一九年起重啟徒步進香,象徵信仰傳統的回歸與精神再生。
進香活動不僅是一項宗教行動,更是一種文化再現。沿途的「接駕」「遶境」儀式成為信仰共同體的再確認。此活動透過共同行走與儀式參與,形塑出跨世代的宗教情感與社會連結。二0一五年浩天宮北港進香被登錄為台中市民俗文化資產,顯示宗教活動逐漸進入文化治理領域。透過紀錄片、攝影與文創商品推廣,進香儀式轉化為教育與觀光的文化符號。

浩天宮保存豐富的宗教文物,包括清代碑刻、神轎、香旗與木雕彩繪。這些文物不僅具藝術價值,更是地方社會記憶的實體見證。碑刻文字記載廟宇修建與捐獻者名錄,成為研究區域歷史與社會網絡的重要資料。近年浩天宮配合文化部政策進行文物數位典藏,採用三D掃描技術建立虛擬展示平台,使信仰教育與文化傳承能跨越時間與空間。
二0一四年,浩天宮因地勢高低與結構老化啟動重建計畫。設計採「廟中廟」形式,保留原有神龕與正殿結構,外層加建鋼筋混凝土建築。此設計兼顧宗教傳統與安全需求,象徵信仰延續與文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