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海邊的原住民族長期與海洋共生,發展出獨特的生態知識與文化傳統,除了達悟族人,阿美族是最親海的一族。海科館以推廣海洋文化為使命,讓一般大眾能更親近阿美族文化,提升對原住民族的尊重與認識,以及多元文化的發展,十一月八日與九日於海科館研究典藏海洋創新中心展開「原美傳韻|阿美族工藝成果展」。
海科館表示,目前海科館已典藏有阿美族竹筏模型、海藻蒐集藍、海藻刮刀、海祭儀式相關物件等,這些文物不僅展現了原民在海洋環境中的生存智慧,也體現其文化價值。阿美族人樂觀開朗,服飾及配件常見各種繽紛的色彩及元素,由於適應環境的天性,所使用的材質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地加入新的材料進行組合變化而有不同的風貌,這些創作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及藝術之美。

今年海科館邀請基隆在地八尺門奇浩部落的兩位年輕阿美族工藝老師(陳唯芯、陳曉童)展開三梯次六天原美傳韻手作工作坊,吸引包括阿美族人及一般大眾共一百二十四人次參與。兩位老師從傳統工藝出發,配合新材料(茄芷袋)再進行創意變化,透過手作讓參與研習的學員可以從阿美族服飾的配件及穿戴,來認識阿美族文化生活日常之美。課程包括花蓮阿美族情人袋Alofo、原住民LV包、原民風髮飾的創作,Alofo 是情人袋,是阿美族常見的服飾配件之一,由右肩往左下斜揹,乘載著情人的愛,為阿美族示愛的媒介。
阿美族更自稱是「吃草的民族」,此為阿美族野菜採集文化,不只保留傳統飲食智慧,更蘊含低碳、永續、生物多樣性等時代意義。成果展示會上不只由阿美族人及學員親自上場展示三梯次的工藝成果,成果會首日邀請基隆都會原住民「伊娜力巴哈」團隊分享結合阿美族文化製作的風味餐,以馬告為基礎香料、搭配常見的野菜及食材,包括木鱉果葉、麵包果、打敗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