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與高雄榮民總醫院於24日共同舉辦「高齡脆弱性骨盆骨折 我們一起來關心」研討會,邀請北中南醫院的骨盆創傷專家共襄盛舉;研討會同時討論各類型骨鬆骨盆及髖臼骨折的治療,微創手術及特殊案例及挑戰案例分享等,透過多元的專題演講,讓骨科骨盆創傷領域的專家能教學相長,彼此交流案例分享醫學新知,嘉惠病患。
會中,高雄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折創傷科主任林楷城醫師指出,骨盆創傷因相對複雜具挑戰性,過去較少骨科醫師專長此類型手術,在台灣骨創傷醫學會多年的努力推廣,舉辦教育課程,彼此交流分享,已有愈來愈多年輕醫師加入,造福更多病人。
針對骨盆創傷病人有增加的趨勢,林楷城醫師說,這是因為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高齡長者常在行走、運動或不經意的動作等而跌倒,致造成骨盆骨折;再者是以往骨盆骨折使用X光不易診斷,但現今診斷技術的增進,由X光診斷進化為電腦斷層診斷,讓骨盆骨折無所遁形。
台灣進入高齡老化社會,高齡骨盆骨折是一類不可忽視的新型態骨折,高齡骨盆損傷和年輕人車禍等之骨盆損傷最大不同特點除了是發生患者年齡不同外,受傷的機轉是最大的區分處,高齡骨盆損傷多是低能量損傷,也就是在室內或室外走路中跌倒所造成,甚至只是輕微扭傷也可能,因為老年人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質疏鬆,近年來這類損傷被大幅研究,通稱為「脆弱性骨盆骨折」(fragility fracture of the pelvis, FFP),這類骨折在以往非高齡盛行的社會較被忽視,現在台灣進入高齡老化社會,這類患者的盛行率應該不亞於歐美的比例。
林楷城醫師說,此類骨盆骨折特性包括主要是骨質疏鬆症引起,因此以女性居多,大都因跌倒等低能量損傷,影像上骨折型態主要為位移較少或無位移,有時在診斷上不太容易,至於治療方面,脆弱性骨盆骨折的治療包括保守性療法及手術治療。如果並非不穩定型的脆弱性骨盆骨折可以臥床8至12周避免負重,等待骨頭自行癒合,然而這段期間的照顧不便,包括坐輪椅、翻身、如廁等骨折處晃動產生的疼痛卻絕非一般人想像中容易,保守性療法包括止痛藥物緩解急性疼痛、適當臥床休息等待骨折復原,如確定有骨質疏鬆症需給予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當然要注意臥床所帶來可能的種種問題,不僅生活品質降低,也因無法正常活動,體力和身體機能急速下降,進而增高死亡率。
手術治療則根據骨折型態來選擇,目前國內外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方式,手術方式有開放性復位固定(傳統手術)及經皮微創復位與固定(微創手術),年輕人常見的骨盆骨折因為位移多且不穩定型,會使用傳統骨折復位手術。雖然手術時間較長、傷口也較大,但可以完整地將位移的骨折處做仔細的固定。相反地,老年人的骨盆骨折由於位移小,可以選擇微創手術,傷口小、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相對較短,對於體力及活動力差的老人家來說可以恢復得較快。
一旦家中有骨盆骨折高齡病人,不但當事人要遭受疼痛的折磨,家屬也要付出心力照顧,倘若消極不予治療,病人將出現行動不便、臥床褥瘡、失能、失智等後遺症;反之,如採取積極的手術治療,病人將可望康復重拾正常生活,也減輕了家人和社會的負擔及壓力。
林醫師最後提醒,不同的病人情況,骨折型態,選擇手術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還是要經過專業醫師和病人及家屬審慎評估,並且詳細討論後再來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