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龍井國小今年建校一百二十年,校方擴大舉辦慶祝活動,向各界徵件校史文物,經由地方文史工作者引薦,居住於台北市張文玲得知此消息後,專程回中市龍井區水裡港的百年祖厝,尋找曾祖父也就是日治時期塗葛崛區區長暨首位龍井區農會理事長張錦上,曾在一百二十年前,日大正四年捐贈二甲多的校地,日大正五年台灣總督府特別頒發的感謝狀,珍貴的古文物如今首度曝光,成為龍井在地教育發展的重要見證。
龍井國小學務主任黃慶勇表示,籌備校史展期間,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協助,得知張錦上曾為學校捐地。校方與家長會長施議仁多方聯繫後,終於與張家後代張文玲取得聯絡。張文玲現居台北,得知母校徵集文物消息後,特地返鄉回到龍井區水裡港的百年祖厝尋找資料,終於尋獲這份見證地方教育起源的感謝狀。

張文玲近年展開尋根之旅,曾向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楊朝傑博士請教,確認日治時期塗葛崛區長張錦上,為促進地方教育發展,自捐校地二甲餘,畢生樂善好施,早期並在當時社會積極推動,男子去髮辨,女子去纏足,參與興學並與眾人興建磺溪書院,台中神社創立委員,當時與中部世家霧峰林家與鹿港辜家的關係緊密,從留下來的文史資料均可確認。
根據史料記載,在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因大肚溪上流洪水暴發加上海水大潮侵襲,大肚溪北岸之塗葛堀市街、福州厝等村落,還有設在區域中的塗葛崛區役場,以及各設機關,也全部流失在溪流中,當時區長張錦上在災後長期提供熱食,協助災民度過難關。然而這場水患也讓塗葛崛地區約三百多甲土地沉入溪底,成為地方傳說中的「消失的塗葛崛」。

張文玲的追溯家族尋之旅,也藉此校史展一一曝光,也讓日治時期珍貴歷史文獻呈現於世人面前,中央研究院楊朝傑博士對於此舉,肯定珍藏的史料回到地方脈絡發揮作用,尤其是查證台灣總督府檔案後確認此感謝狀為龍井國小發展過程中重要紀錄,張家族人為不傷及珍貴文史資料,於是以翻拍一百二十年前的感謝狀協助。

龍井國小前身為麗水塗葛崛公學校,創立於一九0五年,歷經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四年間多次水災遷校,最終落腳於現址。學校為慶祝建校一百二十週年,於「茄投市集」舉辦校史展,展期至十一月二十六日止,展出包括早期校舍照片、文書檔案與在地人物史料,邀請民眾一同走入龍井百年教育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