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為接軌國際海洋素養發展趨勢,促進各縣市教師進行海洋素養入校教學實踐,今(114)年起啟動「補助海洋素養入校教學推廣計畫」,鼓勵各縣市成立海洋素養教師社群,透過共備討論、專業研習等增能活動,強化我國海洋素養教學量能。新北市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攜手新北市海洋素養種子教師社群,在舉辦「114學年度戶外及海洋教育市級公開授課」,透過完整的備、說、觀、議課流程,以科學實作為核心,帶領學生透過操作體驗,理解大洋食物網的奧秘,現場共有10位種子教師與25位學生共同參與,展現海洋素養教育的具體成果。
海洋委員會指出,海洋是孕育萬物的重要場域,如何讓師生與國人理解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緊密關聯,並建立珍視、謙卑與感恩的價值觀,是推動海洋素養教育的核心目標。海委會管碧玲主任委員積極爭取,今年獲行政院支持,核定新臺幣3億9,400萬元,推動為期四年的「建構海洋素養典範國家及海洋產業人才升級」中長程計畫,透過深化教育、培育人才,持續厚植我國海洋素養能量,朝「人海永續共融」的願景邁進。
海洋教育扎根是最關鍵的第一步,今年5月與8月,海委會已辦理兩梯次「海洋素養種子教師培訓」,成功培育超過300多位來自全臺各縣市的教師,並獲得參與教師的高度肯定。為使所學知能能夠落實於教學現場,海委會同步推動「海洋素養入校教學推廣」子計畫,鼓勵各縣市成立教師社群,並媒合專家學者擔任諮詢輔導委員,協助教師在共備討論、專業研習中精進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逐步建構一套能夠長期運作的推廣機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04校次參與推動,補助金額逾1,265萬元,展現海洋素養教育正逐步走入校園、向下扎根的成效。公開授課於新北市中港國小舉辦,並以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自美國引進的「海洋科學序列(Ocean Science Sequence, OSS)」教材為基礎,規劃以三至五年級(G3-5)適用的第2.7單元「大洋食物網」為課程主題。
課程更強調科學思維的培養,學生依據觀察紀錄所得到的證據、線索與發現,在小組討論與口頭發表中,嘗試解釋食物網模型的結果與變化。透過「做中學」的科學實作方式,同時結合實證探究精神,養成學生獨立思考與以證據說話的能力,逐步建構其對海洋食物鏈概念的理解。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提升學生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好奇心與行動力,更深化學科知識與邏輯推理的解釋能力。
公開授課現場除學生參與外,更重要的是來自新北市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以及海洋素養教師社群的10位教師,他們透過觀課與回饋,跨校共備並交流如何將OSS教材與在地教學情境結合。課程結束後,教師們進行議課討論,針對課程設計的亮點與改進方向提出建議,強化未來在校內推廣的可行性與延伸性。這份熱情與創新,正是推動海洋素養向下扎根、向外擴展的關鍵力量。
參與教師表示,感謝海委會引進OSS教材,提供給教師許多創新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公開觀課不僅讓他們看到教材的可操作性,更能從彼此經驗中獲得啟發。未來可搭配各項海洋議題探討,進一步結合臺灣在地海洋資源議題與挑戰,引導學生思考環境變遷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種從操作到議題延伸的模式,即是海洋素養教育所追求的跨域整合與問題解決的精神。
海洋委員會強調,海洋素養教育的推動,並非單點式的活動,而是要逐步建構完整體系。本次新北市中港國小的公開授課,充分展現海洋素養教育的精神,不僅重視知識傳授,更透過實驗操作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解釋力與批判思考。期待透過教師社群的共備與專業成長,讓課程能夠不斷優化,並透過公開授課、觀課、議課的辦理,讓各地教師有機會觀摩與交流,帶動更多學校投入推廣,共同打造「海洋素養典範國家」,實現人海和諧、永續共融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