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海大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許瑞峰副教授長期投入海洋微型與奈米塑膠汙染研究,他提出「海洋塑膠雪花」概念,並率先揭露微塑膠汙染入侵黑潮主軸的證據,目前亦成功開發奈米塑膠濃縮與偵測技術,為全球海洋奈米塑膠汙染與生態風險的全面評估奠定關鍵基礎,因而獲得國科會一一四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殊榮。
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不只漂浮在海面上,還會分解成肉眼難以看見的微型塑膠,甚至奈米塑膠,許瑞峰的研究發現,這些微型塑膠會和海水中的藻類、膠體聚集,形成類似雪花的團塊,由於比表面積小,海洋塑膠雪花也容易吸附汙染物質,進入食物鏈後容易透過生物累積或放大效應,影響生物體生理功能,干擾海洋生態,甚至會在海浪拍打的過程噴發至大氣中。
許瑞峰團隊早在二0二一年就於黑潮主軸偵測到微塑膠汙染,證實微型塑膠在海洋中無所不在,雖然目前尚未定調危害人體的微塑膠濃度閾值,但已有研究確認塑膠汙染對生物的負面影響,且危害程度與暴露濃度具有相關性,為勾勒出環境塑膠對人體及自然的威脅,團隊亦建置奈米塑膠濃縮與偵測技術,不僅精準監測海洋中的微塑膠,更期望建立一個分析平台,能運用在所有的環境介質,讓不同領域研究者都能使用。
許瑞峰九月最新研究甫獲得領域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水研究」刊登,成功地揭示不同類型與型態微型塑膠的嵌入會增加有機物的纏繞和黏附,提高海洋塑膠雪花進入食物網的的機率,成功鏈結塑膠汙染傳輸與有機碳封存的關係,同時也為全球海洋中「消失的塑膠」的去處提供一個可能的傳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