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台北市海運承攬運送公會26日舉行美國關稅措施對全球經貿及供應鏈影響與台灣的因應策略研討會,由理事長陳木枝及公會教育小組召集人林毓桂主持,航港局副局長陳賓權出席致詞,會中並邀請到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許銘松談判代表主講,及CMA達飛通運有限公司林錦成董事長及張心蕙航線總經理針對實務運作精闢分析,此一熱門議題業界參與踴躍,現場座無虛席。
理事長陳木枝致詞表示,川普的關稅政策使得WTO及全球化被打破,轉變成區域性。航港局副局長陳賓權提到,由研討會滿場貴賓聆聽,可見大家對這議題的關切,在陳木枝理事長帶領下公會超前部署舉辦研討會,目前談判團隊還在努力爭取對台有利關稅,這次公會前瞻辦此研討會,透過產官學研討守護國際供應鏈。教育小組召集人林毓桂提到,美國關稅政策供應鏈重組,東西向航線貨量未來變化,及船公司是否會減價減班,還需要觀察。
許銘松提到, 對台灣出口商的戰略建議,1、加速並深化供應鏈多元化:企業的佈局必須超越「中國+1」的範疇,建立一個真正具備韌性的多區域生產網絡,應加速在墨西哥建立服務北美市場的生產基地,同時積極開拓歐洲、印度及東南亞等其他新興市場。2、主動進行成本分攤談判:面對高額關稅,台灣供應商不應被動地獨自吸收全部成本。必須與美國客戶進行坦誠、透明且前瞻性的談判,建立清晰的關稅成本分攤機制。3、善用政府支持資源:台灣政府已針對關稅衝擊提出多項支持方案,包括研發補助、轉型貸款及市場開拓基金等,企業應積極申請並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其用於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開發新技術以及拓展非美市場,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升級的動力。4、 為232條款的最壞情況做準備:針對半導體產業面臨的232條款威脅,相關企業必須制定應急預案,包括:評估加速在美投資建廠的可行性、與客戶共同探索供應鏈替代方案等。
許銘松分析,全球航運的「新常態」:波動與過剩的時代,綜合分析顯示,未來全球海運市場將呈現以下幾個核心特徵:、1 持續的貿易摩擦:高關稅很可能不再是暫時性的貿易爭端,而是演變為地緣政治競爭下的結構性特徵。市場應做好準備,10%至15%的基準關稅可能成為長期存在的營運成本。2、運價的劇烈波動與長期低迷:除非發生新的、足以顛覆全球運力的「黑天鵝」事件,否則龐大的運力過剩問題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抑制海運費率的上限。3、承運商的盈利壓力:航運公司的盈利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在運價受壓的同時,營運成本(如燃料、環保法規合規成本)卻未必降低。未來的競爭優勢將取決於極致的成本控制、無情的運力管理(透過聯盟協調的空班航行),以及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敏捷航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