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在當代社會,外食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常態,家庭餐桌上那分獨有的「家的味道」正逐漸被替代,然而,有兩位高中老師鼓勵年輕學生走進廚房,親手烹調家常美食,基隆Podcas邀請「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一書的作者,也是板橋高中的黃文儀、黃惠貞老師來探討料理與節氣之間的關聯,並分享各式經典菜餚的由來,認識台灣豐富的飲食文化。
「人文廚房」這門跨學科的選修課程受到學生們的熱烈好評,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們首先由歷史科黃惠貞老師提供餐飲文化與學理知識的講解,接著進入由黃文儀老師親自指導的料理實作環節,兩位老師都擁有深厚的飲食文化和廚藝背景,使這門課程得以成功結合理論與實踐,深入探討飲食文化中的理性與感性面向。
課程中,黃惠貞老師引用日本佛教的「身土不二」理念,來強調應優先選用本地食材的重要性。這一理念主張,當地的食材最能適應該地區的氣候、環境及居民的身體需求。類似的觀點在法語中稱為「地華」,而台灣話的「歹吃貴」也透露著相似的意涵:非當令的食材往往昂貴且口感不佳。這門課程不僅教導學生如何欣賞與實踐當令飲食的智慧,更強調食用當地食材對環境永續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好處。
兩位老師也介紹台灣庶民小吃中的經典之作「蚵仔煎」,據說這道美食由鄭成功發明,在明末清初的閩南及台灣地區廣受歡迎。閩南漁民以捕撈蚵仔(牡蠣)為生,他們將新鮮蚵仔與地瓜粉及雞蛋混合,煎制成餅。此外,有趣的歷史軼事提到,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是名海盜,控制著中國沿海的海域。當時的商船為了防止運送瓷器時發生碰撞,常用豆芽菜來填充空隙,豆芽菜因此也成為船上的常見配菜。在彰化縣的鹿港,一些傳統店家至今堅持使用豆芽菜搭配蚵仔煎,認為這是維持其正宗風味的關鍵。